清明特辑:告别时想说些什么

发布时间:2025-04-04 审核人:朱小香 编辑:张思源

       离世是一个沉重、严肃且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十分陌生的话题,却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,也不得不独自面对的课题。

       不过,在它来临之前,我们早已通过无数零碎的告别预演这一剧终的谢幕,如《漫长的告别》中写道:“说一声再见,就是死去一点点。”

       那些被我们反复折叠又展开的关于告别的记忆,终会成为衡量生命韧度的标尺——告别教会我们如何相处,而离去教会我们如何存在。

       清明之际,带着对生命的沉思,我们昂首走向人生的荒原。

       1.《云边有个小卖部》 

     “希望和悲伤,都是一缕光。总有一天,我们会再相遇。”

1.png11.png

张嘉佳著 

湖南文艺出版社

2024.06

       云边镇少年刘十三与开小卖部的外婆相依为命,心里却装着远方。

       后来,在远方碰壁的刘十三回到小镇。此时,看似平静的小镇暗潮汹涌,婚礼、意外接连发生,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。

       为了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刘十三拼尽全力。

       然而,在视线以外,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正悄然离他而去……

       2.《身后无遗物》 

       “她们会想着这些站起来,用力脚踩大地,放眼自己的人生。”

2.png22.png

〔日〕伊藤比吕美著

湖南文艺出版社

2024.06

       “现在六十多,感觉人生在褪色。老去这件事,实在太寂寞了。”

       为离去的母亲整理遗物、看护病重的丈夫、照料老去的小狗……伊藤比吕美以日记般平易近人的笔调,记录下六十岁后经历的生离死别与衰老。

       在漫长的衰老过程中,我们如何更诚实地面对自己,如何接受发生在身上的那些隐秘而又逐渐显现的变化?从伊藤女士身上,我们学会如何在生命的黄昏,活得利落而轻盈。

       3.《当父亲把我忘记:隐秘的告别》 

     “这也是我,以及与我一样未来必将老去的生命都要经由的步履。”

3.png33.png

薛舒著

上海文艺出版社

2024.01

       “逝去不是终点,遗忘才是”。

       然而,当遗忘发生在生者之间,却是一场更为残忍的隐秘告别。

       薛舒“生命两部曲”之一,记录了父亲罹患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生活。

       一个人命运的转折,也是一个家庭的巨大变故,作者带领我们从一个女儿的视角,走入对生老病死的沉思。

       而在这个普通的中国家庭里,或许遗忘也不是终点,爱会在记忆的裂缝中扎根。

       4.《笑着告别:法国殡葬师另类回忆录》

     “殡葬师这行看不到任何前途,因为没有回头客。”

4.png44.png

〔法〕纪尧姆·巴伊著

上海文艺出版社

2023.09

       葬礼是一个沉重、艰难、庄严的时刻,殡葬师是个低调而不事张扬的职业,而人们与亲人的最后告别中不乏戏剧的一幕。

       “法国人最喜爱的殡葬师”纪尧姆·巴伊围绕悼念仪式,以温情、幽默的笔触摹画出丧礼中的人心、亲情、世态。

       忍着笑,噙着泪,我们跟随纪尧姆·巴伊进入殡葬师的工作日常,从另一个视角直面离世与告别。

       5.《长日将尽》

        “一个人是不能永远沉溺在可能的状况中无法自拔的。”

5.png55.png

〔英〕石黑一雄著

上海译文出版社

2023.11

       诺奖得主石黑一雄最重要的代表作。

       故事以管家史蒂文斯的回忆展开。史蒂文斯虽然达到了职业巅峰,却错过了父亲临终前的最后一面,之后又与爱情擦肩而过。

       悔恨、无奈随着岁月流逝不断增加,那些未说出口的告别,化作无法痊愈的心灵的钝痛。

       然而,如作者所言,你必须越过痛苦,直面那些不愿回想的真相,唯有如此才能继续生活下去。

       6.《漫长的旅途》

     “这世界每一份相遇都很奇妙,每个人,每件事。”

6.png66.png

卢思浩著

湖南文艺出版社

2023.08

       青年作家卢思浩全新短篇小说集,探讨了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类情感的深度。

       生活的难,大概对每个人都不同,但“失去”这件事的重量,平等地压在每个人身上。

       书中讲述普通人的爱恨、离别与挣扎,讲述个体的迷茫困顿与自我救赎,给予我们面对真实自我的信心及再去与生活战斗的勇气。

       7.《命运》 

     “生命中的一个人离去,便是自己魂灵的底部被掰掉一块。”

7.png77.png

蔡崇达著

浙江文艺出版社/广州出版社

2022.09

       青年作家蔡崇达的首部长篇小说。《皮囊》中那句“皮囊是拿来用的,不是拿来伺候的”正出自本书主人公阿太之口。

       本书以九十九岁的阿太一生的故事为主线,串联起闽南沿海小镇几代人的命运抉择。

       当故事走到了落幕时分,阿太也走到人生的边缘。回望这漫漫人生,她终是“生下了自己的命运,成为自己命运的母亲”。

       8.《记忆记忆》 

     “让我们将彼此视为共同世界、共同谈话、共同过往及未来的一部分。”

8.png88.png

〔俄罗斯〕玛丽亚·斯捷潘诺娃著

中信出版社

2020.09

       当代俄语世界著名诗人玛丽亚·斯捷潘诺娃的代表作。

       全书由两条线串起:一条是作者对于旧物的回忆,另一条则是从档案与废墟中打捞而出的一个家族几代人的生命历程。两条线相依相交,勾勒出20世纪的风谲云诡。

       作者的叙述精巧复杂,又包含了俄罗斯式的辽阔。在关于“记忆”的叙述中,我们看见记忆如幽灵,也似灯塔,而遗忘有多轻易,记得就有多重要。

       9.《我的母亲手记》 

     “人生一世,并非徒然。”

9.png99.png

〔日〕井上靖著;吴继文译

重庆出版社

2020.01

       日本文坛巨匠井上靖的私人日记,记录下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从八十岁到九十岁的生活。

       他冷静地观察,以细腻的笔触叙说,试图为母亲留住渐渐模糊的记忆。

       我们终将目睹父母日渐衰老,他们也终将老到无法再爱我们。在一步步地记录和陪伴中,井上靖最终理解了母亲,也理解了生命的真相。

       如果生命是一封终将被投递的信件,在最后落款的时刻,你最想在信纸上留下的一行给世界的赠言会是什么?